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视网膜血管疾病。患眼因为并发症而视力受损而容易致盲,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也有年轻患者发病。
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年龄较大者发病原因较多,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局部因素与开角型青光眼相关。年轻患者可能与脱水、妊娠、避孕药、SLE,或结核、HIV等感染有关。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考虑是各种原因所致血管壁内皮受损,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半侧中央静脉阻塞以及分支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初期患者的症状多为忽然出现的不同程度视力障碍或视野改变,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少许黑影,大多数患者有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者视力降至仅能辨别手指数或手动,合并动脉阻塞者可降至仅有光感。如果症状严重并伴有黄斑区水肿可伴有视物弯曲。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
眼底表现为:
1.早期:视盘正常或边界模糊、水肿甚至高度水肿。黄斑区正常或有水肿、出血。沿着视网膜1~4支静脉有少量或中等量火焰状和点状出血。
2.晚期:经过3~12个月后视网膜出血逐渐吸收,最后完全消失。部分患者视力恢复正常或轻度减退。部分患者黄斑呈暗红色囊样水肿,最后形成囊样瘢痕,可致视力下降。
3.缺血型 部分CRVO或HRVO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转变为重症缺血型静脉阻塞。通常发生在静脉阻塞后3~4个月,5%~20%的患者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图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图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
常用的辅助检查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FFA是诊断RVO的重要手段,能够很好的评估无灌注区的面积,从而更好的评估缺血型RVO,为进一步的激光治疗提供指征。OCT能够直观的显示黄斑水肿的程度。
图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FFA
图4: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OCT
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症分为两类:第1类为黄斑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前膜形成、黄斑瘢痕形成等。第2类为新生血管及其并发症,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增殖、机化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破孔和视网膜脱离。在以上并发症中以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最为常见。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
治疗原则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 需密切观察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一旦发现,必须立刻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2)严重的黄斑水肿 可通过黄斑区格栅光凝或者玻璃体腔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a)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因为其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b)地塞米松缓释剂植入物:Ozurdex适用于抗VEGF无效,或者炎性相关的RVO可以考虑应用此药。
图5:CRVO患者合并黄斑水肿,经过抗VEGF治疗后,黄斑水肿明显好转,视力有所提高。(从上至下分别是注药前,注药后7天,主要后30天)